北京中科医院公益抗白无止境 http://www.xuexily.com/新浪家居X北京当代《生活·艺术·家》THEARTOFLIFE鲍栋,硕士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艺术史系,中国目前最活跃的当代艺术策展人、评论家,“北京当代”博览会艺术总监。从年初进入中国艺术界至今,他的评论文章广泛见于国内外艺术期刊,批评文集以及艺术家专著。他曾为众多国内外艺术机构策划展览,其中包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广东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等。有媒体评价说:“他策划的展览与撰写的评论影响了中国新一代的艺术创作与收藏”。年,他成为国际独立策展人协会(ICI)独立视野策展奖候选人,并获得了中国当代艺术权力榜年度策展人奖。鲍栋的工作室也是他现在的家,坐落在北京艺术区,在法国红酒艺术中心旁边的一个大院里,这里有几十栋工业风很强的独栋别墅,保留了红砖外墙和铁皮大门,看起来并不十分起眼,但是推门进去却感觉眼前一亮:一楼是客厅和餐厅,二楼是书房,三楼是卧室,超高的墙壁大面积留白,上面挂满了主人收藏的各种装饰艺术品,你能看到的是很多具有年代感的中西艺术形式的融合,各种风格混搭的家具好像信手拈来又自成一派。鲍栋准备租这间房子10年,花费了近百万来重新装修,他说自己的设计没有风格,只有对中国现实的回应。鲍栋接受新浪家居独家专访什么时候开始对艺术感兴趣?我来自一个普通的家庭,我很小就喜欢画画,父母交往的圈子也有一些画家,算是有一点艺术氛围,但是没有那么强烈。艺术策展是一件怎样的工作?策展就像做菜一样,要买菜,切菜,做菜、摆盘、上菜、洗碗,这一套流程可以看成是一个展览。创意是想菜谱的阶段,菜谱有了还要去找食材,这个季节有没有这个材料?你有没有相应的厨具?创意一般是我自己一个人想,当然也需要和一些人去交流、沟通、碰撞,有时候也需要头脑风暴。策展人好像电影导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一看就知道是他的作品。策展人在不同各阶段会对不同的话题感兴趣,不过这个问题也取决于甲方,比如说:空间多大?预算多少?时间多长?规格多高?策展人会受到甲方很多约束吗?在当代艺术里,一般都是策展人中心制,当然也不是百分百实行,但是大部分是这样。越专业的机构,比如大型美术馆、艺术中心、画廊一般会让策展人全权负责。甲方对展览会有哪些评估标准?一般邀请策展人去策划的展览都会强调学术性,策展人不会直接介入商业的部分,展览卖得好不好不是我所关心的问题,但是我能保证这个展览必须是一个好的展览,这个好当然是有学术标准,其实就是专业圈的一个标准。那么怎么评价呢?实际上,这个展览有没有引起同行的评论,就像一部电影出来,如果有很多影评,说明这个电影不会太差,太差的作品都不值一提。然后就是观众数量,特别是在大型的美术馆里面,观众的量是非常重要的指标,比如一个展览花了万,带来了万人次的流量,说明这个展览是吸引观众的,如果一个展览吸引了10篇以上的深度评论,而且评论者都是有影响力的评论家,那么大家会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展览。您为什么没有选择成为艺术家,而是策展人?艺术并不是说一定去做一个作品,展览和文章都是可以看作是一种艺术的实现形式。在我读书的年代,其实策展人是一个很艺术的事情。我理解所谓“艺术”就是“与众不同”,在某个角度上策展人的工作相比艺术家的工作更有挑战性,也更强调综合性。在中国,目前做策展的人还是少数。我本科学的是油画,研究生读的是美术史,策展人必须具备这两方面的基本素养,首先要有艺术经验,对艺术要有判断能力;其次要有知识系统,这样就不会限于个人趣味化的判断。现在的艺术家成了一个很职业化的身份,比如今天的画家,不是说我会画画就是艺术家,画家要成为艺术家需要与整个艺术体系对接起来,持续地靠作品在这个系统中出现、循环和传播。职业艺术家目前在中国的生存状态是怎样的?不管纵向来看,从古代到今天;还是横向来看,跟全球其他国家比,中国的艺术家现在都处在一个非常好的时代,甚至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中国古代是没有职业艺术家的,过去的艺术家都是文人阶层、官员、地主,比如唐伯虎,他是一个不能去考取功名的地主。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的艺术家的机会也是最多的,因为中国社会变化太快了,财富集聚也很快,艺术创作需要这样的背景,艺术需要一个开放的社会,思想迅速变化的社会,同时又有巨大财富支撑的社会。在欧美这样的发达国家,艺术和氛围很好,但是艺术存量也很大,他们有几百年的和平与稳定,几百年的富强,他们有很好美术馆,但是对于今天的欧美艺术家来说,特别是年轻艺术家来说,就是因为存量太强大了,他们反而没什么机会,所以在欧美国家想要成为一个职业艺术家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但是在中国,艺术家在30多岁就可以很好的打开局面,而欧美艺术家可能在40多岁还未能成名。另一方面,中国先富起来的人群开始越来越注重文化修养,中国艺术市场的兴起是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以前有钱人喜欢买车买别墅,现在则把目光转向艺术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策展人评论家鲍栋艺术策展人,艺术总监,艺术评论家,你个人更喜欢哪个标签?这三个身份有重合也各有侧重。艺术评论主要靠文字,艺术策展主要在管理,艺术总监则需要面对大众。我个人喜欢做一些没有做过的事情,所以最好玩的还是策展人,每次的展览跟以前都是完全不同,这就需要每次都拿出新的创意。说到灵感,有两个决定因素:第一是历史上下文,任何事情都有以前的经验可以作为参考,今天要怎么做就会回应它,这是一个标准;第二是你今天的感触,实际上就给自己找限制条件,这里面有一个词叫“机缘”,就是条件性和可能性,比如除了刚才说过的预算、时间、空间还有一个大的社会条件和时代背景。好的创意都是被逼迫出来的,创造是为了解决一个很具体的现实问题。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风向标,你预测下一个热点是什么?其实一个好的策展人恰恰不是去顺应热点,而是去创造潮流,制造一个现象级的话题很重要。拿我们正在做的北京当代艺术展来说吧,我们想真正地把中国的当代艺术和中国的社会现实相结合,包含中国的过去和未来、不同的地域发展,让当代艺术和这些东西能够对接起来,这不光只是一个潮流,也是一个使命,否则中国当代艺术总感觉跟中国的公众没有紧密的联系。另一方面,我们的艺术家也找不到创作的动力和灵感,永远好像是在象牙塔里面,做出来的永远都是那些东西,会变成一个僵化的状态。现在有些作品都是程式,在艺术上没有太多价值,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套路,当代艺术需要打破以往的套路。当今社会是一个全球化的社会,中国在几次全球化进程中获得巨大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也是全球化的结果。中国不是被动接受,也是经历了很多转折之后才获得成功的。所以全球化不是口号,而是事实。中国当代艺术在某种意义上是西方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中国艺术家产生回应的一个结果,但是中国从晚清开始学习西方艺术,这个过程也有多年了,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中国人拿出了什么东西让世界看到,这个很重要。我们并不只是学生,我们并非一直在模仿,我们在吸收的过程中已经产生了自己的一个系统,产生自己独特的脉络,这个东西才是我们觉得要把它拿出来,并与现在中国的公众产生化学反应。鲍栋担任北京当代艺术展艺术总监北京当代艺术展所强调的“策划性”是否是未来艺术展的一个趋势?艺术博览会一开始就有策划性,不过我们这次的策划性更强调的是跟中国有关系。一般来说一个博览都会设计一些策展性的单元,我们这次策展性的单元和整体规划都是跟中国有密切的关系的。比如我们只邀请与中国有密切关系的画廊来参展,而不是说随便邀请一个在西方很成功的画廊,他们只把中国当做一个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想要打造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当代艺术共同体。这次艺术展中有些部分纯粹以学术为指标,不是以商业为指标。我们有一个单元与大众有关,叫energy活力,我们会与《时尚芭莎》一起发起公益性设计,与明星合作设计珠宝,再拿出来公益拍卖,善款去资助偏远地区的的美术教育。主打当代的艺术展现在好像有扎堆的局面,您怎么看这个现象?我觉得是一件好事儿,因为现在的中国当代艺术的存量还很小,市场收藏量也很小,原因就是它没有和中国更大的市场打通,所以我认为中国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当代艺术展其实是一件好事。对于一个艺术业内人士而言,展会会对于艺术圈只是一个很小活动,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展会可以以更多的形式获得更多公众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9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