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创业者

编者的话:年12月,我们的记者到达巴黎,采访了很多群体,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描述当代法国。这是我们法国专题的第一篇,讲述法国创业者。

很少有人知道,素以浪漫闻名的巴黎,凭借法国悠久的工程师文化和商学院传统,携带着欧盟的巨大经济体量,继硅谷和北京之后,成为此次全球创业浪潮中不可忽视的第三极。也很少有人知道,巴黎有全球最大的创业孵化器。

我们参观了这个孵化器,也采访了法国的创业者,和他们聊了聊法国的创业潮,以及中法不同的创业氛围。

采访

肖海生杨语

肖海生

周六上午10点,罗瀚从外面买了些早餐,匆匆往回赶,顺便迎接我们。路上几乎没有行人,街区还没从前一晚的周末夜饮中醒过来。这一带是市中心的老街,公寓都有着两三百年以上的历史,碎石块砌成的路面,白色窗户修长精致,狭窄的旋转木质楼梯上去,里面保存着巴黎特有的优雅。

公寓里有两组沙发和一套餐桌椅,有开放式厨房,可以做简餐。平时,罗瀚就在这里办公,回复邮件,开电话会议。

罗瀚第一次创业是在21岁,那时他还在法国高等商学院(ESSEC)学习管理。针对身边的同龄人,他做了一家高级自行车的线上商店。没什么资金,又因为年轻,没法获得客户的信任,太难了。一年后试水结束,他关闭公司,来到北京,进入北大光华学院学习。那是年,当时的北大,已经有了创业潮,从新东方到后来的OFO,学校里躁动不安。在北大读研的两年半,耳濡目染,让罗瀚的创业冲动更加强烈。

年,罗瀚回到巴黎,他做了一家汉语培训机构,规模做到了巴黎最大,直到现在仍在运营。当时,以智能手机为基础的移动互联网已经兴起,将散布各处的一些很小的可能性也集合在一起,迸发出巨大的潜力。于是他尝试在巴黎经营精品酒店(BoutiqueHotel)。

在巴黎,动辄可以找到两三百年的房子,改装成复古的精品酒店。罗瀚从不同的渠道凑钱,但没有找VC(风险投资),VC对回报率要求很高,而巴黎和北京一样,是全球游客最多的城市之一,做酒店这件事本身的风险并不高,他也不愿意面对投资人带来的业绩压力和利润分流。

罗瀚把所有的积蓄都投进去了,每天的生活费只有5欧,包括所有的费用,吃、交通,整个人瘦了7公斤,看起来超级不健康。没地方住,在朋友家的沙发上睡了9个月。很多朋友没法理解,毕竟是中法两国名校的毕业生,要找一份大公司的好工作并不难。

对于罗瀚的父母来说,在法国进大公司才体面。罗瀚爷爷在二战中曾被抓进纳粹集中营,爷爷是工程师,可以变成技术工人,这才让他逃过一劫,在德国工厂里熬过了几年奴隶般的苦干,最终幸存回到了法国。所以,身为医生的父母经常跟罗瀚说:一定要找份真正的工作,有一技傍身。

但是罗瀚并不认同。他喜欢创业。精品酒店网络上线了三年多,酒店现在还没有品牌,甚至刻意低调,不做推广。他说,盈利很好,还在不断扩大酒店面积。

除了两家创业公司外,罗瀚还投资了两家初创公司。一家是VR相关公司,主要是游说大型公司、铁路、邮政等使用他们的app,通过VR体验改进服务;另一家是叫Liqid-Box的做电子烟的公司,每月给用户订制不同口味的电子烟(油)。电子烟有上千种口味,算法会根据app里的问卷,分析用户喜好,推荐用户最可能喜欢的口味,并且根据反馈在下个月的产品里持续调整。算法是很强大的互联网技术,再加上法国烟草税很高,很多人改抽电子烟,所以公司发展很快。而罗瀚更加兴奋的是,很多用户迷上了这其中的等待与惊喜。

当时投这两家公司,罗瀚只是觉得项目本身有意思,自己的创业经验和资源,也可以帮这些项目少走弯路、发展得更快。他并不想往专业投资人的方向去做,后者意味着每天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看大量的项目,一来他没有那么多时间,二来投资是一项风险极高的工作,在前5年,有将近90%的公司会倒闭关门。在中国,这个比例只会更高。投资是难度很高的专业性工作,而罗瀚只是喜欢创业中的激情和快乐。

从ESSEC和北大毕业后,罗瀚几乎没什么传统意义上的职场经历,他一直鼓励更多年轻人创业。在欧洲,法国是年轻人创业比例最高的国家,因为法国有很好的商科学校和工程师学校,这两类人是当下移动互联网创业潮的主要人力支撑。在罗瀚看来,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价值可以得到最大的体现。

不过,他觉得,本质上创业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远没有找份工作那么舒适,但这也是考量创业者的地方,你是否能乐在其中?

罗瀚肖像

在北京大望路创业时,Matthieu经常去逛书店,他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事。

走进一家中国书店,里面20%的书是关于怎么开公司、怎么赚钱。但在法国,你找不到一本关于开公司的书,都是文化、小说和艺术类书籍。Matthieu和罗瀚讨论过,这种差异很有意思。中国最聪明的人都在开公司、发展科技和实业,而对比欧洲,将近50个国家中,法国已经是其中创业氛围最好、年轻人创业最多的国家。差别一目了然。

Matthieu和罗瀚是多年的同学,年圣诞节时,他去北京看望正在北大读书的罗瀚,几天游玩下来,被中国遍地触手可及的机会打动,他决定留在中国,读书,学习中文。从那时到现在,Matthieu呆在北京、上海和香港加起来已经超过10年。他自己创过业,现在更多的时间是在上海,打理自己的咨询顾问公司,帮助多个品牌和公司在中国和欧洲之间发展、交流。他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科技创业者,但他对中、法两国的创业却有自己的观察和看法。

做生意是一件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事,创业却是一个时髦的新词,因为后者前无古人地调动起巨量的人和资源,利用新技术,驱使资源和经验在全球层面进行配置,让更多年轻人白手起家,用技术和创意换取未来。Matthieu在全球最大的创业孵化器StationF研究过不少初创公司。

在Matthieu看来,法国巴黎,或者说欧洲的巴黎,是与美国硅谷、中国北京并肩的全球前三的创业中心。不过,同样是互联网创业,中法有很多不同,“首先,法国很多银行会给创业公司很多资金扶助,而在中国,银行几乎不会借钱给初创公司;其次,法国政府会举办很多行业研讨会,组织创业公司进行交流,中国这样的交流更多是行业和创业公司自己组织的;第三,如果创业公司的项目里有技术研发部分,政府会给予很多减税政策来支持,算下来,创业公司的税比美国和中国都要低。”

但中国最大优势在于,它有着全球最大的市场。你在中国做一个网站,一下就能覆盖14亿人口,而在法国,最多覆盖6千万人口。40年来,欧盟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存在,各成员国间没有市场保护,但存在很多语言、文化和法律差异。一个产品要卖给德国人,就得招聘德国人,研究如何在德语中传递产品信息。中国市场不同,湖南、河南、四川……省份很多,各地方言也有差异,但有普通话打底,更重要的是,中国是一个法律和文化统一的市场。淘宝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