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日子红红火火。摄影:李娜
实施乡村振兴项目个、人群包虫病查病13.32万人、补发养老金9.33亿元、城镇新增就业6.2万人……翻开年青海民生成绩单,我们看到,这是一组有温度的数据,一组幸福的数据,更是一组洋溢着灿烂笑容的数据。
数据背后是青海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价值追求,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守人民情怀,把心思和精力真正用在为民办实事、不断造福人民、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上。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实现共同富裕,就要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青海、两次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守人民情怀,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对青海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细化实化为“施工图”和“任务书”,建设人民幸福的现代化新青海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实践。
新华社图片
助推产业振兴美丽乡村梦成真
“国之称富者,在于丰民。”群众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这是新时代的考题。
对于青海而言,实现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牧区,我们要执乡村振兴之笔,书写农牧区共同富裕之题。
寒冬腊月,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大格勒乡迎来了一年中最清闲的时节,龙羊村高国际和妻子正在看电视,“我们家种植枸杞,一年纯收入10万元左右,现在家家户户都有小车,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这些年,大格勒乡红彤彤的枸杞果实撑起了农民的“钱袋子”,助力乡村振兴,大格勒乡成为柴达木盆地“明星乡镇”之一。家里有车、城里有房、银行有存款、地里有枸杞成为枸杞小镇农民家庭的“标配”。
青海还有很多个“龙羊村”,这是青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也是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的真实体现。过去五年,青海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42个贫困县提前一年全部摘帽、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3.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解决了贫困问题,全省各族群众向着共同富裕目标迈进。
乡村振兴并非一帆风顺。省政协委员、青海省审计厅副厅长张得庆认为,乡村振兴相关项目确定存在较大随意性,部分产业项目未体现当地特色,以单纯的购置商铺、开办超市等方式发展产业。
对于暴露出的问题,张得庆认为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项目库建设的督促指导和培训,杜绝项目随意入库,地方政府应围绕主导产业、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统筹安排,科学确定乡村振兴项目,精准使用衔接资金。
推动乡村振兴,必须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八大行动”,促进农牧业稳产提质、农牧民稳步增收、农牧区稳定安宁。
——扎实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培育个千头牦牛、千只藏羊标准化生产基地,组建一批省级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
——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实施个乡村振兴试点和个高原美丽乡村,新建改建省道和农村公路0公里,推动解决10个大电网未覆盖乡用电问题,优化提升农牧区安全饮水水平,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努力让农牧民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稳就业促增收致富路上一起迈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石。青海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始终把大部分财政支出用于民生事业,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一大批惠民举措相继落地,各族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把手搓热,手套戴好,倒出精油涂抹到产妇腹部进行按摩,整手贴腹、左手整圆、右手半圈……”寒冬腊月,海东市乐都区马厂乡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热闹非凡,月嫂培训班里十几名妇女正在学习产妇产后康复按摩。
前几年,马厂乡多户群众从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的大山搬迁到城镇周围,搬迁村民就业增收成了难题。马厂乡政府走访调研,将目光瞄准了家政服务市场,通过“政府指导+就业创业服务中心扶持+企业开发就业岗位”的方式,成立众睿志诚企业管理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下设劳务服务、家政服务、人力资源服务三个子公司。公司成立半年多,辐射带动居民就业增收0多户。
稳就业就是保增收,青海把发展劳务品牌作为助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助推乡村振兴、促进就业增收的重要举措,先后出台《青海省劳务品牌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组织开展“枸杞采摘”等劳务对接洽谈等专项活动,在重点打造“青海拉面”“青绣”“枸杞采摘”等传统劳务品牌基础上,挖掘培育了“大通生态旅游”“黄南热贡艺术”“循化撒拉人家”等一批新兴劳务品牌。
结合乡村振兴,壮大村集体经济,青海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家门口实现致富增收。对此,新当选的省人大代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林川乡乡长席金莲花感触颇深:“林川乡海拔近0米,过去群众靠种植青稞、燕麦为生。去年,林川乡引进高原冷凉蔬菜种植项目,流转土地66.67公顷,种植荷兰豆苗销往沿海城市,收入可观。”
席金莲花介绍,群众一方面获得土地流转收入,另一方面在自家土地上采摘看护,还能再有一份收入。今年,林川乡将扩大种植规模,继续申报打造高原冷凉蔬菜种植基地,并配套建设保鲜库、冷冻库等,带动更多群众增收。
产业带动加上政府一揽子计划,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为疫情后就业增收开拓了新局面。今年,青海将推进就业创业提质增效工程,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统筹做好公务员、事业单位招录和公益性岗位招聘,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
此外,还将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补贴性培训10万人次,持续打造拉面、青绣、枸杞采摘等特色劳务品牌。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拓宽城乡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
织密扎牢保障网兜起满满幸福感
“你看,我这些‘装备’是不是比你们年轻人家里还高级。”岁末年初,西宁市城西区海晏路18号院82岁的刘青兰老人展示着家中的“护老”设施。
路由器、摄像头、防水报警器等电子设备,分散安装在客厅柜子上、电视机前、卧室墙壁及床头前。“有了这个摄像头,儿子在手机上都能随时看到我。”刘青兰老人说,西宁市城西温馨阳光托老所的护理员还会不定期免费为她提供理发、量血压、测血糖等专业照护服务。
这些年,青海不断扎牢织密社会保障网,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惠及全民,保障性安居工程扎实推进;高效开展了玛多、门源抗震救灾,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高原医学走在世界前列,长期困扰农牧民的包虫病历史性地得到遏制,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
但是,随着老年人口规模逐渐变大,老龄化速度加快,老年人的需求结构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因此建设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
“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逐渐弱化以及机构养老的严重缺乏,社区养老作为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一种养老模式,能够有效弥补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不足,成为重要的且符合农村老人需求的养老模式。”省政协委员、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孝康养老服务中心主任李晶说。
让社区养老服务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推动我省城乡社区养老服务均衡、充分发展,让每一位老人共享发展成果、拥有幸福晚年。李晶认为,应当将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纳入地方财政保障,提升资金投入精准度;支持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中配备康复、护理、急救方面的设施设备;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培养一批社区养老服务管理人才和领军人才。
——继续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完善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持续提升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加强民生兜底保障和遇困群众救助,做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应享尽享。
——继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动学前教育充裕普惠安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促进“双减”工作走深走实。
——深入推进健康青海行动,深化“五医”联动改革;持续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守护“一老一小”的幸福。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青海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千方百计把青海将近万各族群众的事办好办实,让老百姓的生活更有品质、更为舒心、更加美好,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共同富裕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来源:青海日报作者:咸文静宋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