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
“每天一睁眼就想逃离这里”,住在北京“回天”地区的刘先生,曾和这个念头博弈、斗争。
“亚洲最大社区”天通苑,与相隔5公里的另一个大型社区回龙观,合称“回天”地区。这里有86.3万常住人口,交通拥堵、基础设施薄弱、职住不平衡等问题突出,有“睡城”“堵城”之名。
一场建设人性化社区的“大改造”在这里上演,年8月16日,《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回天计划”)发布实施,打出个改善民生项目的组合拳,覆盖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交通等各个领域。
短短一年,“回天”地区大变样,公共服务、交通、基础设施的短板陆续补齐,“回天”地区的居民从逃离到回流。
“除非动了林萃路,我才相信回天计划是动真格的”
早上7点,家住北京人家小区的刘先生出门到中关村软件园上班,他每天都为通勤苦恼。早高峰,坐公交,经常堵在西二旗大街;坐地铁,排队20分钟才能进站,进了地铁更是一场“硬仗”;晚高峰,在北郊农场桥一堵就是半个小时。
刘先生的通勤经历是“回天”地区86万余名居民日常交通的缩影,“起来征战北五环,我家住在回龙观”唱出大型社区“出不去”“回不来”的出行难题。
这个难题源于年的房改。年,回龙观、天通苑地区被批准建设首批经济适用房,一栋栋楼房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每个清晨,黑压压的人群像潮水一样退去,晚上又如潮水般涌回。天通苑站、回龙观站是北京有名的“最拥挤地铁站”;“回天”地区纵横的快速路少,又被京藏、京承两条高速包围,从回龙观到中关村的车辆曾每天被堵在辛庄桥、北郊农场桥。
为破解出行难题,回天计划勾勒出“一纵一横、五通五畅”的交通骨干系统,完善交通路网、构建区域慢行系统、提高轨道交通通行效率。
在实施初期,有市民不看好回天计划,认为“又是一项面子工程”;还有人称,“除非动了林萃路,我才相信回天计划是动真格的”。
林萃路是回龙观地区连接中心城区的一条主干路,年开工建设,年大部分路段完工。但受附近一家公司拆迁影响,林萃路还有米断点,断了12年之久。
终于,经过多次协商,去年12月底,“断头路”林萃路再度开工。伴随着水泥搅拌车和挖掘机发出的轰鸣声,中铁六局项目总工陈东说:“城铁侧和国铁侧的框架桥正在建设,计划明年7月全线贯通。”
北郊农场桥曾是“回天”地区诸多堵点中最为突出的一个。作为回龙观西大街进入京藏高速的唯一入口,高峰时段,双向三车道的车在此汇入,拥挤程度可想而知。
改建后,北郊农场桥的机动车道由“一进一出”两车道扩展为“两进两出”四车道,桥宽由16米拓宽至32.5米,高峰时段通行车辆由之前的辆增加至辆,现已难觅往日拥堵之景。
据统计,13.8%的回龙观居民在上地软件园上班,8.4%在中关村上班。由于通勤人数多、直线距离短,用“慢行”连接两地不失为首选通行方案,今年5月31日,北京市首条自行车专用路——回龙观至上地自行车专用路试运营。
这条路全长6.5公里,30分钟内可从昌平回龙观骑行到海淀上地软件园,蓝天白云下,红绿相间的塑胶车道,深受骑行爱好者的追捧,新晋为“网红打卡地”。
成为“网红”的背后,是一个个人性化的设计。根据上下班规律,潮汐车道中午变换方向;上下坡助力装置让骑行者推车上高架桥更省力;出入口双层立体停车架可停放辆自行车;自行车专用路服务区设有遮雨棚、座椅,沿线有药箱、打气筒。
截至8月7日,自行车专用路通行量达50余万辆,7月份日均通行流量人次。
一年来,“堵城”堵塞的血管逐渐打通。经过优化升级,94条公交线路日运客量67万人次;13号线回龙观车站新建平方米的安检厅,安检能力提升3倍以上;北苑北综合交通枢纽预计9月底试运行,改善高峰时段近5万人次的换乘环境,25个交通项目正在有序铺开。
家门口上学,保育费降了三分之二
踩高跷、坐小四轮车,在球体迷宫里钻上钻下……每天上午9时左右,北京昌平区天娇双语艺术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区热闹非凡,50余名小朋友玩得满头大汗,老师在一旁看护,时不时给孩子们擦汗。
据天骄双语艺术幼儿园园长殷光杰介绍,该园去年年底转为普惠幼儿园,保育费由原来的元降到元。殷光杰指了指积木、串珠玩具、多媒体设备说:“这些玩教具都是新配备的,孩子们特别喜欢在可触摸电视上画画。”
李女士的儿子就在这所幼儿园上学,李女士感叹道:“一下少了多元,真是给我们二孩家庭减负啊!”她说:“收费少了,教学质量没有下降,课外活动反而更丰富了。”
年,10所小区配套幼儿园转为普惠园,12所普惠性幼儿园建成,每月保教费用由最高元降至最低元,共提供个学位。
北京市教委副巡视员张永凯说:“‘回天’地区由于对人口规模总量估计不足,规划学校偏少,实施率低,开发商欠账多,导致学校配套设施欠账多,缺口大。另外,区域内整体优质教育数量供给和质量供给与该地区居民的期待有较大的差距。”
为让居民期待逐步成为现实,回天计划拟实施教育项目共32个。在建的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昌平学校天通苑校区是其中之一。
8个月时间,经过拆除原有建筑、结构改造、室外装修等工序,红灰相间、富有清华特色的两栋教学楼和一座风雨操场,承载着期盼建设完工。
清华附小副校长刘建伟介绍说,该校区今年的招生工作已完成,招收了6个班名学生,非京籍学生占比近20%,“‘回天’地区的孩子们享受到了家门口的优质教育”。
北京另一所优质高中人大附中也被引入“回天”地区,两所学校预计可增加个学位。
“睡城”里的养老、医疗答卷
白天,这座“睡城”里,只剩下30多万名老人,其中2.2万名是80岁以上的老人。如何让“回天”地区的老人“病有所依,老有所养”,回天计划给出了答案——打造一刻钟服务圈,完善配套医疗、养老服务。
在医院副院长杨林看来,中医是该院的特色科室,有许多老人来这里看慢性病,专家门诊要提前预约,“老年人有个腰酸背痛,医院排队,都会来这里”。
但该院的医疗条件、住院环境,远远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
年12月,该院住院楼开始施工,设计床位张,产科病床计划增加一倍,“日接诊量可达人次”。现有的综合楼也计划改为国医馆,满足老年人治疗慢性病的需求。
与此同时,医院回龙观院区在扩建,清华长庚妇儿中心项目正在推进,将为“回天”地区新增个床位。
“周边、身边和床边”的居家养老服务驿站在“回天”地区落成。10多位老人在活动室里看电视、聊天,两位老人在阅览室看书,昌平区融泽嘉园二区养老服务驿站,成了老人的“家外之家”。
98岁的杨瑞琳和93岁的常法韫夫妇已经在这里住了两年,两位老人喜欢听收音机、看书。常法韫拉着护工的手夸奖道:“她对我们可好了,我都长胖了。”
与此类似的养老驿站在“回天”地区还有20个。另外,该地区已建成5所配套养老院(托老所)和1所残疾人托养所,可提供床位张,增加福利设施用地1.4万平方米。
住在龙泽苑社区将近20年的张贞荣说:“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改建的老年活动中心,我经常去参加合唱活动。”龙泽苑社区居委会主任伊然借助“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把闲置多年的人防工程改成了老年活动中心;又拆除了平方米的违规建筑,计划改为老年驿站和老年餐桌。
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张艳林说,一年来,北京市克服了历史欠账多、规划用地资源有限、配套基础薄弱等困难,经过多方积极努力,67个项目已顺利实现开工,其中35个项目已完成,今年年底还将开工35项。”
这仅仅是回天计划“行动”的第一个年头,未来,“回天”地区将一步步破解大型社区治理难题。(见习记者石佳记者刘世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