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庞晓戈
《“金声奖”特辑》
我,是和《梨园春》一起成长的。
创办于年的《梨园春》已经走过28个春秋,我26年的电视文艺工作履历中有24年在《梨园春》度过。我深爱着这个栏目,它也给与了我很多,在那些如金子般闪亮的日子里,所有的经历都成为美好,他们给我力量,激励我、指引我走到今天。
《梨园春》被世界纪录协会认证为持续播出时间最长的中国戏曲栏目,迄今为止一共为观众奉献了多期精彩的节目。作为《梨园春》的老司机,我常被大家问到,也经常自问,《梨园春》何以长盛不衰28年?一个地方卫视凭什么能创造这项记录?
我想先说三个故事。
在《梨园春》期的时候,来自美国旧金山的汉学家格雷先生来到节目现场,他说他就是通过网络收看《梨园春》,通过《梨园春》了解中国戏曲和中国文化。当他听说《梨园春》到过澳大利亚、巴西、英国、俄罗斯,他急切地问,梨园春什么时候也会走进他的家乡?
河南武陟县有一位老人叫张艳春,他是个戏迷。从《梨园春》年改版开始,每周看《梨园春》成了最大的事。他不仅看,还做记录。每一期节目,选手的资料、唱段,最终的得分排名、比赛进展导师点评,都记得仔仔细细。从年到年7月老人去世,17年的时间,他整整记录了30余万字。
还有一对母女,妈妈在怀孕5个月的时候到梨园春打擂,还当上了擂主。等到女儿一出生,妈妈就给她起了一个特别的名字,因为姓李,所以就叫李园春。当母女俩再次来到《梨园春》的舞台,不满两岁的小李园春就已经能咿咿呀呀地唱几句《花木兰》了——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梨园的春天。
这样的故事在《梨园春》还有很多,故事的背后则深深浅浅地刻满了两个字:人民。从《梨园春》第一期开始,“让老百姓成为舞台主角,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不变的初心,这个初心绵延出一条很长很长的路,《梨园春》在这条路上唱响全国,跨越国界,传递着中国声音,讲述着中国故事,展示着中国精神。所以,《梨园春》为什么红火了28年?答案就是:一切以人民为中心。
以人民为中心,就需要电视文艺工作者双脚踩在大地上,去人民的生产生活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
《梨园春》每年都会坚持下基层海选、演出,记得年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梨园春》走进八个地市录制“美丽乡村唱起来”,舞台就搭在老百姓的家门口。在信阳新县田铺大塆,乡亲们和艺术家欢聚在村头广场,眼前是青山绿水,身后是自家的民宿。大伙儿围坐在小马扎上,一起联欢,一起唠家常。
当问到什么是幸福?一位返乡创业的年轻姑娘说:办民宿,多挣钱,又能和家人们在一起,就是幸福。质朴的语言、爽朗的笑声,让观众隔着荧屏都能感受到老区人民正在改变着的幸福生活。这样的节目冒着生活的热气,带着泥土的芳香,更让我们坚信:最动人的画面在一线,最鲜活的故事在基层。
中国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岳飞戏、杨家将戏、包公戏、关公戏以及很多新时期以来的很多剧目,唱的都是忠奸善恶、礼义廉耻、家国情怀,而这些正是基层戏迷打擂最爱唱的唱段。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我们就是要在戏曲的舞台上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尤其是承担起对青少年培根铸魂的重大使命。
28年来,《梨园春》的擂台赛共有百万戏迷参加海选,3万多人登上舞台,其中近一半是少儿擂主。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逐渐走上了专业戏曲道路,而更多的孩子因为从小唱戏打擂的经历,小小的心田早早就播种上了传统文化的种子。他们从《梨园春》出发,走向五湖四海,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戏曲,帮助他们系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牡丹亭》中有句唱词: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梨园春》所做的工作就是引导观众打开戏曲这扇门,让大家走进中国的梨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播的广度就意味着传承的深度,为了做好“导游”,我们拥抱互联网,增强传播力,从内容、形式、技术、渠道各个方面不断创新。
目前,《梨园春》的抖音号粉丝已超过万,今年6月28日,“梨园春抖音直播专场晚会”首次网络直播就创下.9万人在线观看的戏曲直播新峰值。
未来,《梨园春》还会走到更高、更远的地方,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有多深厚,梨园春的生命力就有多强大,互联网的边界在哪里,梨园春的春芽就会在哪里绽放。
依然记得第一次走上《梨园春》舞台时的情景,我紧紧握着话筒,使出全身的力气。24年后的今天,我主持节目时依然很用力。如果说当初用力是因为紧张,那么现在则是因为责任。我知道手中的话筒很重,它承载着一个媒体人的使命,我们的舞台很大,它就搭在亿万观众的心上。
多幸运,能够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金声奖又是一次莫大的鞭策和鼓励。
向未来,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