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黄天然实习生王艳颖
这个夏天,在良渚文化村村民、杭州艺术家“志愿者”李杭育,在远离市中心16公里的良渚社区文中心——“大屋顶”举办了个人画展《生命史》。
也是在今年,高晓松选择把自己的“晓书馆”安放在此,成为轰动一时的全城文化新闻。
由著名建筑安藤忠雄设计的“大屋顶”,面世两年来已经成为全城文艺青年们蜂拥而至的文化潮流地,成为杭州的文化新地标。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座建筑面积达平方米的文化艺术中心,背后依靠着一群志愿者日常运行和维护。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志愿者来?她的背后又蕴藏着怎样的社区文化和价值观?
这个盛夏,记者走进良渚文化村。
只有14名正式员工的大屋顶
却有两三百名志愿者常年服务
8月的大屋顶外,一片向日葵花海开得正盛。尽管天气炎热,到访大屋顶的人依旧络绎不绝。
平均每月,在大屋顶举办的活动不下20场,涵盖美术、戏剧、出版、公益、娱乐等多个门类。
“大屋顶的正式运营员工只有14人,是不是很惊讶?”大屋顶馆长张炎神秘一笑。
他介绍,自年正式运营以来,大屋顶的定位不是“高高在上”传播教育式的艺术中心,而是一座良渚文化村村民们可以共同建设的文化空间。“大屋顶运转的动力离不开我们的志愿者队伍。”大屋顶馆长张炎介绍说。
目前,大屋顶长期服务的志愿者队伍有-人,包括了各年龄段各种职业的村民。图书管理、村民学堂等多项工作都是志愿者协作完成的。
说起与大屋顶的情感与记忆,也许在文化村的每个村民能都说出不少故事。
“老村民”赵美娟奶奶今年65岁,是大屋顶“村民学堂”木兰拳班和腰鼓队的志愿者老师。退休前,赵奶奶是国际准星级木兰拳教练,现在每天清晨6点她带领着村民拳队“木兰英姿”准时在大屋顶开练,在她指导下拳队还拿下了市里不少奖项。“在大屋顶做志愿者其实也是一种文化体验。不仅仅是付出劳动,而是在这里有了邻里交流的空间、在为社区贡献中收获生活的充实感。”
家住良渚阳光天际的年轻妈妈雅惠是外企的一位高管,也是大屋顶的图书管理员。两年来与孩子一起来大屋顶,已经成为她每周的“亲子必修课”。“我们很享受在图书馆的安静时光,虽然平时忙碌,但周末尽我所能地为大屋顶做些公益,对孩子也是一种言传身教。”雅惠说。
几乎每个周末,家住在上海普陀区的90后男生小蓝,都会乘坐高铁来到杭州良渚文化中心,成为“晓书馆”的志愿管理员。这段跨越两座城市的漫漫行程,他已经坚持了3个月。
“最初也许是冲着高晓松老师那句‘诗与远方’来到了这里,记得当时五月落地窗外樱花烂漫,我一下子就被世外桃源般的环境和氛围吸引了。我遇到了不少志同道合的热情奉献的朋友,感谢大屋顶让我感到读书这件事不再孤独。”志愿者小蓝说。
“目前大屋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