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哈佛耶鲁麻省理工伯克利和宾大的

作者:

马晓文,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兰煐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陈瑾羲(通讯作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本文以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院校的城市设计概论类课程为例,通过分析课程设置,总结了实地参观与讲课结合、重视阅读及研讨环节、专题为线索组织课程的三大教学特点,并提出课程的三个主要影响因素,为我国城市设计概论类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目录概览

一、课程概况二、课程特点三、影响因素四、小结及启示

城市空间的存量更新和品质优化是我国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挑战,对城市设计具有重要作用。城市设计概论类课程关乎城市设计、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对面向非专业人士的通识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亟需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加强我国同类课程的建设,通过扎实的课程设置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并通过通识课程提高公众的城市设计认知水平,为城市空间品质优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美国城市设计教育发展时间长,优秀建筑院校的城市设计概论类课程研究可为我国提供参考。

城市设计概论类课程,是指介绍城市设计范畴和框架的入门课程,课程内容可包括城市设计的定义、简史、基本理论和方法、应用和实践等。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建立对学科的认知,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城市设计是“运用跨学科的途径,对包括人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城市形体空间对象所进行的设计研究工作”,有必要将城市设计概论类课程作为通识课程的重要一类加以考虑,推动各个学科接入城市设计,创建美好未来人居环境。因此,认知性和概括性是城市设计概论类课程的主要特色,而不以“专”和“深”为课程建设的目标导向。

当下诸多国内建筑院校开有城市设计概论类课程,如清华大学的城市设计概论课、城市设计导读课,东南大学的城市设计导论课、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的城市设计概论课等。国内学者对国外城市设计教育亦有相当研究。如金广君将美国城市设计硕士培养模式概括为跨越型、包容型、独立型三种模式(年),以及新出现的第四种类型即分散型(年),并对10所北美案例院校的课程模块、知识结构进行了解析。杨春侠、耿慧志(年)以宾夕法尼亚大学4门代表性课程为例,分析美国院校城市设计教学特点。

叶宇、庄宇(年)基于国际知名高校课程分析,总结了城市设计专业教育的主要办学方向、培养时间与课程架构。张颖、宋彦(年)以美国6所大学为例,从培养模式、组织管理、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成效等方面总结了美国城市设计教育的进展和现状。

本文选取美国五所知名建筑院校,针对城市设计概论类课程的教学设置进行研究,总结其教学特征并分析其动因,为我国同类型课程优化提供参考。

一、课程概况

美国的城市设计教育发展早,至少可被追溯至20世纪初期,迄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年,伊利尔·沙里宁(ElielSaarinen)率先提出城市设计教育的概念。年,第一次城市设计国际会议在哈佛大学召开,标志着对城市设计的理解和定位在学科层面上达成了共识。其后,哈佛大学等众多美国院校陆续构建了城市设计教学计划。至年代后期,已有70多所美国院校开设城市设计相关课程。

本文选取的五所建筑院校都开设有城市设计概论类课程,且城市设计相关学科的排名与知名度均位居美国前列,具有典型研究意义。它们是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下文简称MIT)、耶鲁大学(YaleUniversity,下文简称耶鲁)、哈佛大学(HarvardUniversity,下文简称哈佛)、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Berkeley,下文简称伯克利)、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ofPennsylvania,下文简称宾大)的建筑学院或建筑系。通过对五所案例学校的选课列表和课程大纲的查找与阅读,筛选出14门城市设计概论类课程,具体信息如表1、图1、图2所示。

图1:课程面向对象图2:课程属性

二、课程特点

1.实地参观与讲课结合

上述城市设计概论类课程普遍注重实地参观,采用讲课融合实地参观的方式,通过实地参观加深学生对城市设计课堂讲授内容的认知。在课堂中,老师讲授相关的知识与案例,在实践环节,进行相应案例的实地调研,辅以论文、速写的方式对参观体验进行呈现。

麻省理工学院的城市设计技能课程,包括观察城市、解读城市、再现城市三部分,课堂学习与实地参观交替进行。为期7周的课程中,前5周每周三课堂授课、周五参观调研,后两周课堂设计并完成大作业(表2)。在观察城市环节,老师带队学生在波士顿及周边地区进行实地参观,以步行的方式体验城市空间,介绍城市设计的专业术语、阅读城市的方式方法,并要求学生通过速写记录城市意象。在解读城市环节,实地调查继续深入,学生收集数据并练习制图等分析方法。到再现城市环节,回归课堂使用手绘或电脑建模制图的方式,为新的开放空间构思设计方案,训练学生以图面和书面语言的形式交流城市设计理念的能力。

耶鲁大学的“城市艺术:城市设计概论”课程,主要由高年级学生选修。同时,高年级的建筑设计教学每学期会开设8~10个不同主题的高级设计课(advancedstudio),在世界各地选择不同的城市与命题。各组老师会带领学生到世界各地进行为期十天左右的地段调研,学生可趁此机会将城市设计概论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与实地参观的城市空间相联系。

如年春季,高级设计课的地段有美属维尔京群岛(VirginIslands)的圣托马斯岛、圣约翰岛等,洛杉矶、柏林、墨西哥城、华盛顿、旧金山、德克萨斯州等。年之前的参观地点还包括欧洲、亚洲、南美的城市如锡耶纳、雅典、罗马、伦敦、东京、迪拜、皮乌拉等。城市设计概论课程与设计课相辅相成,促使学生批判地观察城市现象,并尝试将理论应用设计实践。此外,伯克利的“城市设计:城市建设与场所营造”课程,实地参观与课堂讲课、阅读、研讨和课程作业相辅相成,从实地体验出发让同学更好地了解城市设计的目标、方法、背景及挑战。实地参观环节使得课堂内讲授的相对抽象的知识和理论与实地身体感受相结合,有助于调动日常生活经验参与学习,是城市设计教学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具体内容。

2.重视阅读及研讨环节

案例院校的城市设计概论类课程在讲课或讲座前后,都会辅以阅读和研讨环节,与课堂授课和实地参观相辅相成。通过在课前阅读与讲课主题相关的文献材料,提前了解话题背景、思考相关问题。在课后设置研讨环节,以领读、讨论和辩论的形式探讨相关内容,既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又培养了批判性观察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阅读材料很好地提供了线索,引导学生结合现象和问题展开有针对性的讨论,并为改善城市空间提出自己的观点。

麻省理工学院的“城市设计研讨会:当代实践视角”课程包括七讲,围绕气候与城市设计关系的专题展开。教学大纲写明,每次讲课前需要提前阅读的与主题相关的材料。讲座后、研讨课前,还需阅读城市设计实践的概念模型、设计作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等相关文献。如表3所示,第一讲为课程介绍,课前布置“多元都市主义的五个维度”的文献阅读,提前了解都市主义涉及的方面和主题。后续课程分别围绕一个主题,由该领域专家授课。第二讲基础设施/自然/景观,课前阅读材料包括麦克哈格的经典著作《设计结合自然》等,围绕授课主题进行预习铺垫。

课后研讨时,阅读材料包括“城市设计程序与过程”“作为都市主义的景观”“设计与绿色新举措”,相比课前阅读材料更加深入,指向城市设计与景观实操时的具体方面,如程序、节能举措等。在研讨环节,由一小组学生结合阅读材料和讲座汇报展示,而后各个小组以开放辩论的形式进行讨论。围绕课程的课外阅读和研讨设置,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深度参与。

还有如麻省理工学院的城市设计与发展概论课程包括四个单元,每个单元的教师授课和专家讲座都配有阅读和讨论环节。哈佛大学设计的城市课程,每个城市专题的最后一节课程都设有与演讲者进行问答讨论的专门环节。宾大的案例研究与城市设计探索课程的八个专题都设置配套的课堂讨论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简单设计练习和汇报。

3.专题为线索组织课程

以专题为线索来组织课程是案例课程的第三个特征。专题线索包括时间、地域或是元素,即以历史演变发展,各个地域案例,或是城市设计的元素为线索组织课程内容。亦有两条或多条线索交叉并行的课程。专题形成相对独立的小单元,同时前后联系构成课程总体,组织清晰,有时层层递进。

耶鲁大学的“城市艺术:城市设计导论”课以历史演变为线索,课程划分为“前工业时代的城市空间与形态”“工业时代城市的批判与规划”“后工业时代城市的景观与可持续性”三个部分。每部分的课程内容也按时间顺序进行组织,如第一部分“前工业时代的城市空间与形态”分为三讲,依次讲述古典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启蒙时期的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形成动因。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讲述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城市设计基于崇高的城市理想从完整规则的几何图形出发,出现圆形、八边形、正方形等理想城市的布局形态。以历史演变为线索组织教学,使得不同时期的城市设计思潮得以按照时间顺序呈线性展开,对于学生理解社会变迁、经济、政治和技术因素对城市设计的作用具有积极作用。

哈佛大学的设计的城市课程采用地域案例为线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