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做一闪而过的烟花
作曲家叶小纲把交响神话《创世秘符》主创团队戏称为“上海帮”,“我、文学策划陈钦智、指挥余隆和不少主演在上海长大,或在上海音乐学院求学,与上海有着不解之缘。”更妙的是,叶小纲把对故乡上海的记忆融入《创世秘符》,“我觉得共工、嫦娥等应该是江南人,所以歌声中有上海东乡调、杭州民歌影子。”
10月19日,《创世秘符》将由余隆指挥,上海交响乐团与沈洋、石倚洁、周正中、韩蓬、刘珅、宋元明、朱慧玲等歌唱家联袂全球首演,为第20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拉开帷幕。“每届开幕式,我们挑选最能反映中国创作水准和表演实力的作品进行全球首演。”艺术节中心总裁王隽说,“《创世秘符》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委约,以国际视野呈现上海声音。”在“第20届”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上海国有文艺院团借艺术节平台推出多部规模庞大的首演制作,凝聚对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最新舞台诠释。
在文化精神源头不断寻找
读大学时,叶小纲就曾以神话为题进行创作。在他看来,生活在当下,不知远古传说,犹如漫步于一个伟大的博物馆,对稀世珍宝视而不见,“加深对文化精神源头的索求,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一步。将神话故事从文字转变为音乐符号,把具象化为无形,是在用一种新的方式诠释我们从小皆知的故事,让充满想象力的音符流淌耳畔。”年,集结叶小纲、余隆、石倚洁等的《咏·别》在上海大剧院全球首演,成为那一年上海国际艺术节唯一一部原创歌剧,作品融入京剧元素,“用国际化叙述方式在世界舞台讲述中国故事,是艺术节20年来不断求索的课题。”叶小纲深有感慨。
《创世秘符》作曲叶小纲
与叶小纲一样,青年编剧罗周为上海越剧院创作的《素女与魃》,也在寻找创世神话的当代表达方式,“神话是中华文化源头之一,将久远的时空拉近到当下,弘扬真善美,完成人类对自身的生命解读。”罗周与叶小纲不谋而合,反复阅读《山海经》。《创世秘符》集开天、补天、射日、治水等为一体,《素女与魃》以距今大约年前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为背景,讲述生命之神“素女”与战争之神“魃”之间的情感纠葛,同时呈现黄帝、风后等一系列人物,展现上古诸神全景。罗周想以此剧探索中华民族文化的成因,并向先人的想象力致敬。《创世秘符》借屈原代表人类发问,而《素女与魃》虽是“神话”,也是“人话”。素女扮演者盛舒扬说,“以往越剧多讲儿女情长,《素女与魃》着墨于姐妹情、家国大爱,给演员全新发挥空间。”
为了成为那个人不断“磨”
余隆从繁忙的外地演出中抽身,赶回上海排演《创世秘符》。他说,“中国文化传递到全世界,是所有人的工作,需要不断去写、去演奏。”《素女与魃》从年起策划,经历漫长的磨合过程。建组会前一天,罗周专门用两个小时向演员们解读剧本。每一部作品首演的背后,是主创团队夜以继日不断摸索,不断推倒重来。
今年国庆长假,上海歌剧院《晨钟》剧组没有休息。继5月音乐会版公演及专家“会诊”后,11月2日舞台版歌剧《晨钟》首演。《晨钟》以李大钊留学归来宣传救国真理、领导工人运动,直至最后被杀害这段短暂而又深远的生命历程为主线。扮演李大钊的于浩磊坦言,“像《晨钟》这样的民族原创歌剧,难在表演、调度,还有对角色内心深处的理解和剖析。”没有革命时代的亲身体验,于浩磊通过研究厚厚的历史资料寻找人物感觉,“胡宗琪导演十分注重对人物内心的表现和各个人物关系之间的处理,他对我们的表演指导有很大帮助。”18日下午,上海歌剧院“唱响心中嘹亮号角”主题活动将在中共一大会址表演《晨钟》主题唱段,于浩磊觉得,置身当年的历史场景中,仿佛时光倒流,“在这样一个特殊环境中演出,吸引年轻观众